
某选郎
过去从六品以下的杂务人员,以及教职人员要候补官缺的,不用到吏部报到填表,只按排名选拔。得到官缺后,把手续材料上交本人所属的督抚,这是表示体恤,免除下层人员长途的辛苦,等候的劳累,是好意啊。但候补的人,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选拔,有的到其他省当幕僚,有的携带家眷出远门了,而且有病故和漏报等事,往往选拔后,来回查找,有的竟然没有下落了,结果多有空缺。
有个福建的某先生是吏部文选司郎中(负责选拔官员),他弟弟按例应选某官职,名次排在后面,无法得到这个官缺。郎中就提出一个新办法,让候补教职的,每年要出具在原籍候选,并没有过错的证明文件,由州县申报到督抚再送吏部,才可以选用。如果名次在前,而证明文件还没到,就可以把名次在后而文件先到的,提前选用。新办法施行,让他弟弟赶紧回原籍申报材料,当时各省都不知道新办法,而他弟弟的文件先到,于是提前得到官缺。但是候补的人,多一次申报,就多一次花费。贫困无力的,明知选期已到,而无力筹办,往往拖延不办了。有些偏远乡村或出远门的人,大多又耽误在不知情上了。
郎中只是私心为了他弟弟,创出这样的计谋,不到一年,因为选拔营私舞弊,被监察官员发现,革职流放。他弟弟得到官缺后,也在上任不久,就遭到罢免,阴谋算计有什么益处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