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张简单的木桌、两只水桶再加一叠杯子,这就是孙文悦老人的爱心茶摊。
每年天气一热,杭州下城区朝晖街道塘南社区门口,很多人都巴望着,孙文悦的爱心茶摊什么时候来,毕竟这不仅仅解了一帮人的暑气,还是美好时光的回忆。
在大家印象中,孙爷爷个子瘦小,走路带风。就是这样一位其貌不扬的老人,摆出的免费爱心茶摊,坚持了10年。
5月11日,93岁的孙爷爷因病过世了。
2004年,78岁的孙爷爷闲来无事,与老伴曹奶奶商量着办一个茶摊,给夏天过路的行人,特别是保洁工人、修理工这些一线工作人员解解渴。

说干就干,十年来,孙爷爷都会凌晨3点多起床生炉子、煮水,早上6时准时开摊,下午4时太阳落山再将摊位收回。为了让大家感觉不到茶水的苦味,孙爷爷还自己研制茶水配方,将红茶和绿茶混合着泡,等煮开的茶水凉透了,他才摆上来。
快递小哥、修车工、保洁员、买菜市民、等车小伙...不时有人前来接水喝,有将空罐装满带走的,还有驻足闲话家常的,所以每年盛夏,孙爷爷的茶摊对于七区居民来说便是这样一个独特又温馨的存在。

爱心茶摊每月要消耗200余只纸杯,1斤茶叶,月花费近2000元,孙爷爷的生活也并不富裕,一家6口挤在不到50平的房子里。
可这些问题并不妨碍他和老伴的善举。只是,年纪越来越大的孙爷爷,身体已经大不如前,凉茶摊开放时,他要把30斤和50斤的不锈钢水桶搬到外面非常吃力。而且,他还患有白内障,行动也日渐不便。
谁来接过他手中的茶摊,让这份爱心得以延续就成为了孙爷爷心中愿望。
后来,朝晖街道塘南社区几位专门给老人、弱势群体提供服务的90后志愿者们接过了老人的爱心接力棒,让这个已经在朝七人心中存在了十年的温馨所在得以延续。

志愿者们还给茶摊取名为“长寿茶摊”,一来是祝福孙爷爷健康长寿,二来也是希望这个茶摊能够长长久久得办下去,将他的爱心继续传递下去。
另外,志愿者也对茶摊的服务做了升级——送茶上门,让一些腿脚不便、身体不好的老人也能喝到爱心凉茶,感受到温暖和善意。
忆及孙爷爷,塘南社区的环卫工人卢师傅说,那时刚来杭州工作,平时干活舍不得买矿泉水,都是直接喝自来水解渴。
“自来水不能喝,到我这里来喝茶。”孙爷爷看到后,心疼地招呼他到茶摊去喝凉茶,喝了茶,卢师傅干活也更有劲了。
一来二去,两人逐渐熟了。因为人生地不熟,卢师傅在工作中偶尔也会感觉到孤独无助,每当遇到这种时候,孙爷爷总会拍拍他的肩膀得说:“你诚心对待别人,别人也会回报你的。你看看我这个茶摊,看上去是我烧凉茶大家来喝,实际上是大家给我增添了许多快乐,行得春风有夏雨嘛”。
孩子们也很喜欢孙爷爷,就算后来他的茶摊由志愿者们接手了,每当夏天一到,孩子们也总会念起这位笑呵呵的茶摊老人,念起在酷热的夏天,总有这样一位老人十年如一日带来的清凉与温暖。
来自:钱江晚报·小时新闻记者 杨茜 通讯员 张毓
传承三代人的免费凉茶摊 杭州人顾大伯说要摆到93岁


浙江在线2012年8月20日讯 (记者 施宇翔 吴晛 实习生 梅金晶)
下午四点半,杭州章家桥附近车流开始拥堵。杭二中分校的学生放了学结伴去买点心。
在锅子弄10号门口,一个并不起眼的凉茶摊伫立在公交站台对面。
73岁的老人顾忠根弓着身子,把茶缸放进一个自制的方形滑轮板,再用扫帚抵着滑轮板,一步步推着往家走。
这个免费凉茶摊,凝结了三代人的记忆。
36年前的万元户 摆起了免费茶摊
解放前,下仓桥的一家“茶食糖果店”门口,来喝免费凉茶的人排起了长队。
作为店主,顾忠根的外婆除了卖些荔枝糖,还免费向市民提供凉茶。“后来社会主义改造,就关门了。”顾忠根惋惜地说。
解放后,顾忠根跟着父母住在清泰街518号。
那一年,是1976年。
家门口有棵法国梧桐树,树下的石板常有人来坐坐休息。顾忠根的母亲就在那里搭起了一家馄饨摊。
父亲是临安电子设备厂的普通油漆工,忙完厂里的活,还经常帮左邻右舍做点油漆活。
在那个年代,帮人干点活,不谈报酬。但为了表示感谢,他们会时常送他一些茶叶。
母亲的馄饨摊附近有家“得意楼”饭馆,由于不供应开水,很多顾客便跑来馄饨摊要水喝。
母亲灵机一动,就把父亲收到的茶叶拿来泡茶水,免费供应给来喝水的人。
于是,这个爱心凉茶摊,就在那个年代诞生了。
起初,茶水量较少,供不应求。后来父亲厂里送来一个价值七八百的保暖桶,“生意”就好起来了。
为了节约成本,父母当时去对面的公用自来水处挑水。
“三十几年前,一碗馄饨卖1毛2分钱。当时我们家每天可以挣24块钱。久而久之,我们家成了万元户。”顾忠根说起往事,不禁笑了起来,“但我妈妈还是坚持供应凉茶。”
11年前,清泰街的房子拆迁,顾忠根一家搬到了建国中路上的锅子弄10号103室。凉茶摊也一路延续到了这里。
每年盛夏,在10号门口,顾忠根摆好凉茶摊,免费供应凉茶。
从母亲手中传承下来的凉茶摊,至今已有36年。
每天烧满12壶水 顾大伯要将凉茶摊摆到93岁
锅子弄10号门外的人行道上,一张红底黑子的“茶”字十分显眼。黑色的墨汁有些褪色,但遒劲的比划依然清楚。
这是顾忠根自己写的,用了七八年,贴在一块小黑板上。
茶摊很简单,三张木凳,一张稍大,两张稍小。大的上面放了一个茶缸和四个反扣的陶瓷杯,茶缸表面有路人用记号笔写下的“好人长寿”等字句,稍小的两张木凳上,各搁着两脸盆清水。
顾忠根笑称,看到不相识的路人在茶缸上写下的话,比拿了100块、1000块,还高兴。
早上五点,顾忠根准时起床。
他用勺子接水,把自来水一勺一勺舀到两把泛黄的茶壶里。
六点到八点半,顾忠根趁着峰谷电,把12壶热水都烧满。
每烧好一壶水,都要等上三四分钟,再烧下一壶。
作为一名普通工人,顾忠根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。
水壶因为常年使用,保险丝已经很脆弱。
凉茶成分,几十年没有变。
茶叶、六月霜、桑叶、人丹、藿香正气水。
“预防中暑,防止消化不良。”顾忠根拉了拉身上的衣服说,“现在喝的人没有以前多啦。有时候茶水还有剩,我拿来洗澡,很凉的。”
每天五点半收摊后,顾忠根会出去锻炼锻炼,回家看看书。“我妈妈去世前告诉我,一定要把茶烧下去。虽然有时候家里人不支持我。但我还要摆下去,要摆到93岁!”
谈到为什么要摆到93岁,顾忠根有些伤心的说,母亲今年刚过世,享年93岁,自己一定要继承她的遗志。
“毛主席说过,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。我要坚持下去!”顾忠根眼里闪烁着泪花说道。
“实在是精神可嘉,那么大年纪,那么大热天,不容易啊。”居民孔阿姨摇着头说,“我们都躲在空调房里,他一个人在外面。”
下午4点20分左右,顾忠根准备慢慢开始收摊。
“等等!顾大伯!让我接点水!”开摩的的张师傅拿着水壶快步跑了过来。顾忠根笑呵呵地把茶缸重新抬到木凳上,打开水龙头。张师傅刚接完满满一罐,就喝了起来。“解渴啊,我喝了20多年了,从清泰街到这里,认准顾大伯的凉茶了!”
4点半,记者帮着顾忠根把茶缸端进了屋子,老人冲记者一笑,“我没有其他要求,如果有哪一天我做不动了,希望有谁可以把这个凉茶摊继承下去,这里饱含了我们三代人的心血啊。”